從電力數字化的水平來看,電網數字化的水平高,國網從2006年的SG186“智能電網"工程開始,每年在自動化、信息化領域百億級別的投資,大幅度提升了數字化水平,南網也不遑多讓。
發電數字化水平其次,這些年各大發電集團在“智慧電廠"的趨勢下,也大幅提升了發電領域的數字化水平。
但是電力用戶的負荷側數字化,一直處于非常低的水平。管理的基礎是數字化,負荷側低水平的數字化,已經成為虛擬電廠發展的*大制約之一。虛擬電廠是對分散式電力資源管理,這些管理包括:匯聚、抽象、調控、交互。
虛擬電廠所管理的,絕大多數是負荷側的資源,這些資源分布在配電網的*末端。當用戶配電(微)網的數字化和管理水平很低時,自然對末端資源的管理水平也很低。
大多數用戶配電網(在很多用戶意識里,那都不是配電網)的管理和數字化水平,落后于上一級(公共配電網)20年以上。
雖然都是配電網,差距就是這么大。這種差距,對公共配電網的管理也帶來很多困擾,比如用戶內部故障,繼電保護裝置越級跳(用戶配電保護裝置不動作,電網保護裝置動作)。
二、目前不能靠虛擬電廠提升負荷側數字化水平
緊接著的問題就是,誰來提升用戶配電網的數字化水平,是不是靠虛擬電廠的這些第三方就可以?
但是這里又帶來另一個悖論:虛擬電廠目前是無法持續盈利的,甚至虛擬電廠目前的這些盈利,無法彌補負荷側數字化的投入。
如果財務上單獨核算,目前絕大多數虛擬電廠項目是虧損運行的。
這些項目之所以能成立,有的是因為電網企業作為試點項目,不計成本的投入(當然,其實也計,一部分計入了輸配電價,另一部分是電力交易中心的交易盈余);有的是發電企業在光伏、儲能投資中,包含了負荷側數字化部分投資;有的是售電業務前期承擔了負荷側數字化投入,然后把需求響應補貼作為邊際收益等。
虛擬電廠大規模推廣之前,需要建立負荷側數字化的商業模式,而不是等著虛擬電廠這個商業邏輯成立,再去做負荷側的數字化。
這就有點像:在美團、拼多多商業模式成立以前,智能手機已經商業自洽了,賣智能手機已經可以了。
否則讓拼多多去送智能手機,那拼多多的商業模式肯定是不成立的。
三、負荷側數字化,無法單獨衡量收益
經常有光伏投資方面的朋友問:一個用戶的能源數字化項目,ROI怎么算?是不是可以用節能量去算投資回報?
在實際項目中,大量的分布式光伏項目(工商業),以“目錄電價"為基準,計算光伏售電價格折扣,形成一種變相的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,與用戶簽訂光伏售電合同。
所以他們自然認為負荷側能源數字化投資是不是也帶有這種屬性。
我的回答是:即使是工商業分布式光伏,目前已經取消目錄電價,現貨市場的出清價格也呈現波動頻繁、峰谷價差拉大的趨勢,未來不存在錨定價格,怎么計算固定收益率。
光伏尚且如此,面對負荷隨生產訂單變化,訂單跟隨行業景氣度、客戶需求度不斷變動,負荷側數字化的節能效益很難明確計算,怎么算ROI?
甚至ROI這個概念都不能用于負荷側數字化和虛擬電廠,因為ROI更多的是一種“固定資產投資"的經濟價值計算方式。
負荷側數字化和虛擬電廠,本質上是一種“企業服務",而非資產投資。
而目前積極投入“虛擬電廠"業務的,自認為有先天優勢的發電企業們,正是用“建電廠"的,大干快上的投資邏輯,去理解“軟服務"的虛擬電廠。
當對一個事物發展的底層邏輯,認知出現偏差,這個事物的發展也一定會一地雞毛。
四、負荷側數字化,本質是管理意識提升
負荷側數字化水平為什么這么低?個人認為是負荷側的企業,能源管理水平較低導致的。
在實際項目中,我們見過很多負荷側數字化工具,只是作為建設項目的一部分,在驗收以后就沒有發揮作用。
為什么工商企業的能源管理水平較低?這是因為過去處于高速增長階段,企業更多的關心主營業務的發展,不會關注作為輔助業務的“企業能源管理",是否產生管理價值,說白了就是能保證企業正常生產就好。
用電企業的能源管理意識水平,決定了負荷側數字化水平,*終決定了虛擬電廠能否落地,并持續前進。
從目前來看,需要進一步通過政策影響(比如需求響應、能源雙控、碳排放約束),市場價格信號,以及專業的能源服務等 綜合手段,去推動企業建立這種意識,并且通過數字化和管理,產生可見價值。
因此虛擬電廠的推動,不是靠簡單投入數字化項目,也不是靠單純的光伏、儲能、售電、節能,而是一種企業管理提升,更類似企業財務優化或者ERP流程優化。
負荷側數字化,其實只是財務管理軟件或者ERP軟件,現在多數的企業不會問“投資一個ERP,ROI是多少"這樣的問題了。
國家為了提升能源消費側的綠色能效水平,無論是以前的節能服務、再到分布式光儲建設、微電網與多能互補等,一直在出 臺相關政策,但始終落入“項目投資"的模式,這是與能源行業長期以“基建思維"分不開的。
當一個行業進入中低速增長期,原有的建設思維轉換為運營思維和管理思維,這時候才是數字化的*佳機會。
房地產行業從“賣房子"變成“自持物業運營",將迎來房地產管理數字化的高峰。
負荷側也是一樣的邏輯,虛擬電廠的深刻意義,也在于此。"
1 綜述
看完文章受益頗豐,本文主要是想結合文章探討電力用戶負荷側,也就是企業微電網數字化的實現方式及其意義。
虛擬電廠本質上是運用能源互聯網技術,把數以千計的企業微電網分散的可控負荷、充電樁、分布式光伏、分布式儲能等整合起來,變成具有一定規模、可調節的負荷資源和發電容量,通過這個看不見的“電廠"來配合大電網的需求響應,解決電網峰谷差大、局部電力供應緊張等問題的同時從中獲利,這對電網和用電企業是雙贏的。今年以來,虛擬電廠頻獲政策支持,在行業內掀起發展熱潮,主要原因在于我國電力峰谷差矛盾日益突出,未來在緩解供需矛盾,提高電網穩定性和靈活性上,虛擬電廠可以發揮出關鍵作用。
虛擬電廠在國外已經有比較成熟的運行機制,但是現階段國內虛擬電廠真正落地的項目很少,且大多為試點項目,如俞慶先生所說一方面是虛擬電廠目前無法持續盈利;另一方面虛擬電廠的基礎設施,也就是數量眾多的企業微電網數字化程度太低,前期需要投入較多的資源先實現企業微電網的數字化。企業微電網側低水平的數字化,已經成為虛擬電廠發展的*大制約之一。
2 怎么建立企業微電網數字化
企業的能源管理意識決定了企業電網的數字化水平,接下來會有進一步的政策(比如需求響應、能源雙控、碳排放約束)和價格激勵機制去推動企業建立微電網數字化,為虛擬電廠的推廣和發展做好基礎設施的建設,同時也提高企業的能源管理意識,并通過數字化的能源管理對企業產生價值。那企業怎么建立適用于自身的微電網數字化呢?
企業微電網的數字化系統(EMS)包含安裝于現場的傳感器、智能網關和微電網數字化軟件。傳感器用于監測和控制企業內部的負荷設備和分布式發電設備(系統),現場傳感器的數據接入邊緣計算智能網關,每個智能網關可以看做是一個區域指揮部,采集所接傳感器數據進行協議轉換后上傳EMS和轉發第三方系統,網關可以根據預設閾值或自動學習來執行邏輯計算,并執行EMS的指令。EMS可以看做是企業微電網的指揮部,根據智能網關上傳的數據生成各類圖表、控制策略和分析結論,并按照設置的權限響應虛擬電廠的調度指令,這樣數量眾多的EMS就構成了虛擬電廠的基礎,系統架構圖如圖1所示。
監測儲能系統、電池管理系統(BMS)和儲能變流器(PCS)運行,包括運行模式、功率控制模式,功率、電壓、電流、頻率等預定值信息、儲能電池充放電電壓、電流、SOC、溫度,根據企業峰谷特點和電價波動設置儲能系統的充放電策略,控制儲能系統充放電模式,實現削峰填谷,降低企業用電成本,見圖6。